【2018 SIHH】十年人事幾番新

【2018 SIHH】十年人事幾番新
時間不斷向前走,但我們真的走對了方向嗎?

今年是我第十年到訪SIHH會場,大會電腦存有我的紀錄,進場的證件相片仍然跟當初首次進場時一樣。

2009 年我第一次到SIHH,正值2008 年金融海嘯的後遺,算是大市不太明朗的時候,最明顯的改變是,前輩們口中那個每晚表展後,日內瓦湖邊的The Boat 船派對取消了。經濟不好景,減開支是王道。後來市場好轉那幾年The Boat重開,才有幸見識。

多得中國,香港市場在2008 年後並無太大落差,鐘表(及其他高級精品)市場甚至一直上揚,直到2015、16 年左右,中國市場發展放緩,連帶香港也受到影響,行業才漸走入迷霧。

這十年間SIHH 發展規模變了又變。品牌Alfred Dunhill換成Ralph Lauren,Richard Mille 和Greubel Forsey 成了常客,Girard Perregaux 離開又回來,還帶來同集團的Ulysse Nardin,緊接是今年才加入表展的Hermès;而始終坐鎮的是一眾Richemont 集團品牌,Audemars Piguet和Parmigiani。近三年新增的獨立品牌展區Carré des Horlogers,規模愈做愈大。今年有35 個品牌參展SIHH,歷屆最多。去年大會開始增設公眾開放日,今次更特別加入影相位,由大會攝影師操刀,讓大家有張靚靚相直接share到網上平台。

至於腕表製作方面,這十年間各品牌也由「陀飛輪時代」走到「矽時代」。由製作陀飛輪以顯示傳統製表工藝,到努力研發自製機芯,並廣泛用上機芯性能表現比金屬更穩定的矽。今年Richemont 集團終推出首枚自行生產的自動上鏈機芯,並率先給予Baume & Mercier 發表。其他品牌則開發腕表的周邊可能性,如自動轉換表帶系統、網上自拼款式等,目的都是讓產品更「個人化」。

其實經歷轉變的不單是鐘表業,傳媒亦然。有從事鐘表業多年的朋友離開表行,有新朋友加入,有些離開了又回來。Facebook、智能電話改變傳媒生態,大家再沒有時間好好消化眼前所看到的事物,就要將影片相片文字直出上網,取悅比科技寵壞了的大眾。今時今日,還用長時間長篇幅的文字寫表,可說是極其奢侈–尤其連Vacheron Constantin 新系列FiftySix 的入門價也破天荒定在10 萬元以下;Jaeger- LeCoultre 的Polaris 也只是5 萬元起跳;Panerai 最新入門款式回落到3 萬多元水平,大家都需要因應市場需求而調節自己。

離開了十年來最大變化的SIHH 表展後, 我參觀了Parmigiani 表廠,感覺有點像走進時間停頓的平行世界。說Parmigiani 是另一個世界,是因為品牌成立二十多年來,一直堅守宗旨:堅守自家垂直生產機芯大部分零件;着力修復古董鐘表;宣揚傳統製表工藝;訂立更精準的製表認證標準,沒有因市場變化而改變自己。

Michel Parmigiani 本人曾說:「你知我為何這麼用心去做一隻表嗎?因為機芯是腕表最寶貴部分,表身就像一個保險箱,要打造得很堅固,才能保護珍貴的機芯機械!」潮流不斷在變,科技不斷逼大家走向前,腕表的意義是什麼?這十年人事的確幾番新,大家仍然保有原本的初心嗎?

文:Tung Cheu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