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omas Heatherwick 上海世博英國館的種子哪裏去了?


上海世博英國館模型——上海世博英國館的模型,算是Thomas Heatherwick在全球成名的代表作。(圖﹕黃志東)

種子重投大地——阿加力膠柱在封好種子時留下暗位,所以部分種子在破膠而出後,亦可以重投大地種成樹木。(圖﹕黃志東)

玻璃球裝置——Biegiessen玻璃球裝置的串珠仔方法及工具,是將「手作仔」放大,展現Thomas對手作的重視。(圖﹕黃志東)

旋轉櫈橫切面——另一個有趣的展品,是Spun旋轉櫈的橫切面。(圖﹕黃志東)

倫敦奧運聖火台組件——展覽中可看到其作品的有趣補遺細節,如2012年倫敦奧運聖火台的組件,讓觀眾更了解其設計。(圖﹕黃志東)

Thomas Heatherwick——近年主力建築項目的Thomas Heatherwick,說今年年尾會為一法國時裝品牌設計香水樽。(圖﹕黃志東)
今次跟Thomas Heatherwick見面,最想問的問題只有一條,一條對於他人而言可能無聊的問題——上海世博英國館拆卸後,這座彷蒲公英建築物上每支阿加力膠柱尖端上的種子,都去了哪兒?當大家走進現正在PMQ舉行的Inside Heatherwick Studio世界巡迴展,便可以看到這些「呈堂物證」。
本應,個人關心的小事實在毋須大做文章。在短短20分鐘內的訪問,其實可能有更好的事情要問,如他新近集資的Garden Bridge、又或是與Foster+Partners合作的Bund Finance Centre、甚或是將穀倉改建而成的Zeitz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frica。但只要看過這個巡迴展覽,配合網上讀到的文章,實在不難明白Thomas Heatherwick各個企劃背後的概念。真正有趣而又甚少提及的,反而是某些有趣舊作的何去何從,如上海世博英國館。種子會否已成為建築廢料的一部分?還是在2015年的今日,早已長成一棵按地理氣候植根於某地的小樹?
膠柱設暗位 破膠而出後可種成樹
當你走進這個展覽,可以看到一箱用紙皮箱裝好的阿加力膠柱,內藏種子。「其實這個Seed Cathedral所收集到的種子,來自於全球各地。於英國館拆卸後,有些種子早已發還收集機構。當初有Seed Cathedral這個概念,是因為英國人早已對Royal Botanical Gardens的Millennium Seed Bank有所聽聞,但卻從未有目睹的機會。而基於種子的大小看似微不足道,而大家卻少以種子作為視覺上的實證,於是成為了設計Seed Cathedral的初衷。其後世博完了,這些被拆下的種子標本回到收集種子的機構手中,成為了最好的紀念品。當初在設計時,這些阿加力膠柱在封好種子時留下暗位,所以部分種子破膠而出後,亦可以重投大地種成樹木。在世博後期舉行過慈善拍賣,合共有1萬6千支。當中首推的8000支,在兩分鐘內經淘寶網一掃而空,一如演唱會門票。更有趣的情况,是有人在尚未慈善拍賣開始時已經開發二手市場,叫價更高達兩萬英鎊一支,肯定成為最貴的世博紀念品。如果當時我知道的話,一定會保留更多作為自家收藏。但畢竟我們只是設計師,而種子柱為英國政府所有,所以只能保留特定數量。除了種子柱的拍賣價外,另一個有趣的觀察,是在英國館拆卸時,有不少保安人員在步出世博會場時姿勢總是有點怪怪的。」Thomas Heatherwick邊解說邊示範着不能曲膝的步行。
電腦無法取代人腦思考
Thomas口中的保安人員步行姿勢,讓我想起臉書上近日流傳着身藏19吋巨物於褲襠之內的健力士紀錄。Thomas想像到當中有色笑話與將種子柱私運出境的關聯,卻沒有看過這段新聞。「因為我不用臉書。在這個數碼世代,我們會用上所有可用的東西作工具,作為搜集靈感的來源。作為資料搜集用的互聯網,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器具。我本身十分珍惜這種可能性,而非如人們幻想軟件本身的輔助性能。但據我的經驗,電腦終歸只是輔助工具,而不是代你思考的器具。現在很多文化上重要的建築物,都是生於立體繪圖軟件誕生之前,而它們都充滿精緻的細節,全因為人們藉着思考讓概念得以實踐。」Thomas Heatherwick的「電腦不代人腦思考」概念種子,其價值該不亞於上海世博英國館的種子柱。
■Inside Heatherwick Studio
展期︰即日至9月23日
地點︰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 2樓Qube多用途會堂
文﹕Dawn Hung (www.sedimento.co)
編輯﹕劉子斌
電郵﹕lifestyle@mingpa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