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破「設計vs. 商業」框框


(圖﹕設計營商周)
在外國,創意是賣錢的東西,但在香港,卻總是聽到大家說起創意人處處跟營商現實角力的處境。設計跟創意是不是只可能是扯大纜的兩端?還是其實也可以是一塊硬幣的兩面?
原來一轉眼,連香港設計中心的年度旗艦活動「設計營商周」也來到第14屆。自2002年起,「設計營商周」就聚集了世界頂尖設計大師及商界精英,跟參加者分享創意思維與設計管理,提供交流與商業合作的平台,但坦白說,雖然過了10多年,香港的設計營商環境或有改善,卻不能否認也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,例如舉辦設計營商周的場地之一、以創意園地平台為定位的PMQ也蘊釀退租潮,就正是「打臉」的例子。每年的「設計營商周」中,我們究竟學到些什麼呢?
巴塞隆拿展出 知名設計師雲集
每一年設計營商周也找來不同地方作為夥伴城市,今年的伙伴城市是西班牙的巴塞隆拿(圖),分享當地作為國際文化重鎮,如何致力結合社區的頂尖設計,以創意及藝術傳統化成有力的設計。因應今次展覽,大會找來建築師Fermín Vázquez出席,他的知名項目包括巴塞隆拿的跳蚤市場Mercat Encants的活化工程、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中的西班牙展館等。
但好設計不受地域區分,大會亦請來世界各地的其他嘉賓,包括來自英國,負責將當地4000個棄置油站改裝成迷你影院計劃的Paloma Strelitz;負責可口可樂的品牌建立、策略規劃和創新計劃的品牌創新暨領導副總裁David Butler、透過網上平台集資,設計更符合現代旅客需要的高科技旅行箱的美國設計師Alejo Verlini;以及成立設計機構Lucky Iron Fish,為解決柬埔寨人民缺乏鐵質的問題,設計了一個魚形鐵塊,用作烹調食物,補充鐵質的加拿大設計師Gavin Armstrong。
設計企劃不只賺錢 還要改變社會
細心想想,跨界別跨領域,可能是這些外國設計「做得起」的原因。不再只是設計還設計、賺錢還賺錢,而是更進一步去想,每個設計企劃如何改變(改善)到現時的社會狀况?
以上幾個設計單位將棄置空間換上新用途、令多年歷史品牌的形象與時並進、善用網上平台做一些符合日常需要的新設計、將設計跟改善社會民生情况拉上關係的企劃……都是因為他們有廣闊視野,不是局限在「設計vs商業」的狹小空間中。
其實,好設計的出發點不需要特別向錢看。因為當你的設計夠好,有推動社會的insight時,自然有其發展空間,找到商機(如果各地政府也有同樣的廣闊視野的話)。
文:Tung Cheu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