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出多元「靈感」 荷蘭新世代 設計脫序


礦工水樽——Henriette Waal的作品Water Bottles,目的是為了礦工設計水樽。

靈感幕牆——策展人Agata Jaworska特別於展覽內設影像幕牆,以短片介紹各個設計師的設計動機及視野。

樹脂造椅——Bora Hong的作品Before & After,利用樹脂將舊座椅標本化,讓椅子重拾新生。

襪子藏金——Jelle Mastenbroek的Money Socks是個人最愛。

聲音變光——Ricky van Broekhoven的作品Sonoscope,以燈光及感應器設計出能按室內音量而變化的燈光裝置,化測量器為家品。

菌造燈罩——Maurizio Montalti的作品Mycelia,將3D打印及生物科技合作,以慢生產的方式將以菌類製作燈罩。
設計如果與兇案一樣,均講求動機的話,我們活在Form Follows Function的普世設計觀,又有多少種作案動機能夠成立?作為現代設計師,其實可能跟毛記電視一樣,均需要贊助方能成事。香港設計師協會及香港設計中心不時舉辦設計大賞等比賽,但當全球正在走向Kickstarter的方向讓年輕設計師更容易踏入發展空間時,香港現存的機構除了讓他們贏得名譽外,也應該能為新生設計師做多一點。
新手平台 第二屆In No Particular Order
於Dutch Design Week看到由Stimuleringsfonds Creative Industrie(創意促進基金)舉辦的In No Particular Order展覽,闡明了設計師們雖然囿於Form Follows Function的「設計常言道」,但因參展年輕設計師能得到一年的資源,發展自己的個人作品,展覽內看到的作品可以「非常道」作總結,一如展覽題目所言。In No Particular Order進入第二屆,由設計師Agata Jaworska策展,當中作品廣及產品、平面、燈光、社會設計、建築、時裝、藝術,音像和電子文化,展出基金於一年前贊助年輕設計師們的成果。
是次展覽有36位新晉設計師參展,每位設計師均有不同的創意動機。能看到每位設計師的設計動機,是展覽最大的特色。每件作品除了設計師簡介外,還有作品描述、設計目的,讓觀者能更了解作品的理念,留下更容易閱讀的空間。
多元靈感 天氣回憶或聲音
入口作品weather, feathers and frost的設計師Martij n Koomen以生物工藝作切入點,利用連接室外的感應器,將氣象視覺化,猶如香港早前流行的天氣瓶。裝有羽毛的大木箱配合氣流系統,將室外的溫度、氣流透過系統吹起箱內片羽,呈現室外天氣。設計除了是實用的氣象展示,亦可作為家中的間隔或牆壁,具美感而不失實用。而Ricky van Broekhoven的作品Sonoscope以燈光及感應器設計出能按室內音量而變化的燈光裝置,化測量器為家品。
個人最喜愛的是Jelle Mastenbroek設計的Money Socks。設計師將他祖母的小習慣——將錢藏在襪中然後放在牀下底,展示銀行不再如以往般安全的社會現狀。設計簡單,將單隻舊襪子放在一個配鎖錢箱內。投入銀幣時,銀幣會敲響箱內的銅片響出一段小節奏,充滿童趣。
在設計與資訊同樣滿溢的年代,很多有潛質的設計師恐被忽略。一如策展人Agata Jaworska所指︰「當代的設計師,大都自由地游走於各地及各個界別,不囿於既定框框。他們按照自己的世界觀,發掘自身的興趣與題材,然後發展自己的作品。當中的因素,不止社會當下背景,亦受他們的訓練、工作、興趣和發現所左右,讓他們的設計領域互連。這個展覽,更着重的,是其設計過程、原理、視野和靈感。」整個展覽除了以實際的方式有效地支援新一代設計師,亦在策展上留下充足的理解空間。這一種雙重的幫助,才是幫助新代設計師發展的方向。
編輯﹕何敏慧
電郵﹕lifestyle@mingpa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