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錫克金廟 「大鑊飯」分甘同味


經典的金廟倒影,是泰姬陵之後其中一個被人談論得最多的印度建築物,她的美隨不同時間而變化。(圖:基斯)

任何人都可幫忙搓烤餅麵粉,學點搓餅技巧之餘,又可以順道跟印度人傾談交流。(圖:基斯)

吃的就是這麼簡單謙卑,但當中所體現的精神卻超越口腹之樂的生理層次。(圖:基斯)

金廟免費提供膳食,要煮這一種真真正正的「大鑊飯」少一點體力都不行,可能是這個原因,此部分清一色由男性負責。(圖:基斯)

有這麼一個大飯堂又怎少得一個大洗碗房,洗盤子雖然是下欄工作,但這裏的義工卻個個勤快又愉快。(圖:基斯)

筆者在Wagah的閉關儀式舉行前過境到巴基斯坦,從巴國一方回望印度,其觀眾人數形成很大對比,所以前往印度一邊觀禮的要預早到達以取得較佳位置。(圖:基斯)

兩國在Wagah的閉關儀式上都傾盡全力,包括各自派出昂藏七尺的軍人參與步操,邊境關閉後觀眾更可以跟這些威武的軍人合照。(圖:基斯)
香港人跟親朋戚友一大班人聚餐,不論是春茗婚宴滿月擺大壽,即使吃的未至於是珍饈百味,也必定有魚有肉有酒,盡嘗口腹之欲。但在印度旁遮普邦(Punjab)一個邊境小城,有個地方可供近千或幾百人一起聚餐,吃的都是清茶淡飯,但完全免費兼可添食,人人盡興而回。你猜什麼地方有這種飯吃,而你又可有興趣參與呢?
錫克教徒 安心之所
清晨未到6時,印度西北部邊陲的Amritsar市還帶點涼意,金廟範圍內有兩個足球場大的水池旁早已聚滿了人群,有人忙於寬解外衣,準備踏入水池內浸洗,有人在佈置帶來的鮮花祭品,有人在默默禱告。水池中央有一間小金屋,像個黃金寶盒,是所有錫克教徒精神世界的中心,這裏一切安靜而神聖。
旭日東升,太陽光照射到外牆金箔貼成的小屋,反射出耀眼的光芒。一如每個早上,大祭師將他們錫克教最神聖的文獻放進金屋內,此時詩歌的朗誦聲響徹水池四周,所有人肅立面向金屋。
包容異見 人人平等
500多年前起源於印度Punjab省的錫克教,是個胸懷極廣闊的宗教,他們深信人人皆有其宗教和政見自由,任何人都不應受到歧視。因此,錫克廟歡迎任何信仰背景的人到訪。於1604年建成、俗稱「金廟」的Harmandir Sahib有四個出入口,象徵歡迎四方八面的人,廟內人人平等,為表尊重,人人都要赤腳及包頭,遊客沒有自備頭巾,金廟也可借出。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,是廟內飯堂供應免費膳食,無分男女老幼貧富貴賤皆並肩坐在一起,吃相同的東西,體現了錫克教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主張,反對種姓分離與歧視婦女的胸襟。
鍋如浴池 烤爐像牀
基本上,每一間錫克教廟都會提供免費膳食,但金廟既然是錫克教徒最具象徵性的朝聖地,朝拜和遊覽的人數肯定不少,你能夠想像那個廚房、飯堂,還有材料存放需要多少空間嗎?
所謂的廚房,其實較像一個簡陋廠房,幾個壯漢把大塊大塊的木頭送進不同的火坑內,火坑之上的一層,廚子以幾個巨大得可容納六人,如浴池般大的鍋來煮食,鍋鏟像一支船槳,食材的添加均以水桶量載;另一邊廂,二三十人圍起來搓麵糰、燒烤餅,我們在港日常用的烤鍋都只有7吋黑膠碟大小,而這裏的烤爐像一張單人牀。
飯堂是獨立的一座多層高建築物,要吃飯的在飯堂門口取過一隻不鏽鋼盤、一隻水杯,跟隊進入分成兩層的飯堂內席地而坐,提着一桶桶食物的工作人員便會輪流過來把食物加到你盤子內,多少隨你喜歡,更歡迎添吃。吃罷離開飯堂,聽到從洗碗房傳出來的不鏽鋼餐具碰撞聲,探頭一看,但見上百人有系統地在洗滌盤子,連洗碗陣容也非同凡響。
洗碗批蒜搓餅 人人幫手
我知道一定有人覺得這不就是等同吃監獄飯嗎?完全不同,在這個平均每天供應7.5萬人膳食的架構之中,所有人都是義工,對於錫克教徒來說,能夠服務他人是一種褔氣,來這裏絕對會有溫暖的感覺。義工來自不同階層,有富有貧,有老有嫩,負擔得起的會捐出食物,試過有人捐出一倉庫的麵粉。吃的雖然是粗菜淡茶,但這餐飯沒有主客之分,可隨時加入洗碗或批蒜皮;超越了口腹的享受,沒有人以珍饈來炫富,卻體現到人人平等、分享、互助、回饋的精神,填飽了肚子,更豐富了靈魂。
文、圖:基斯(www.eyesofchris.com
編輯:蔡曉彤
travel@mingpa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