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明報專訊】香港創業難,要經營一盤賣手工藝產品的生意更難。除了製作需時,生產成本高,更要確保商品質量不亞於流水作業式的產物,才有機會得到別人賞識,成為一門能夠賺錢的工藝。產品設計師劉臻,憑着一顆好奇心,3年多前開始走遍世界不同角落,帶着各種由傳統技藝編織而成的手工飾物,創立奢侈飾品品牌Novel Fineries。雙面刺繡的蝴蝶袋巾、獨特的日式bow tie、精緻的手串頸飾,讓品牌在市場中脫穎而出。
對很多做生意的人來說,創業未必是從小到大的夢想,很多時只是剛好在人生路上遇到一個契機,例如被朋友邀請合伙,一同開拓新公司;有些人則是誤打誤撞,在日常生活中發掘到自己的喜好或專長,順勢將其發展成事業,從此踏上「做老闆」之路。現時28歲,擁有自家奢侈飾品品牌Novel Fineries的劉臻(June Kimberly Lau),就屬於後者。

第一次與June見面,身穿黑色西裝外套,臉帶笑容的她,訪問甫開始便侃侃而談,給人爽朗大方的感覺,舉手投足散發自信;但更吸引人的,莫過於她外套口袋中露出的一塊藍綠色蝴蝶袋巾。
送男友蝴蝶刺繡袋巾 啟發創業
June大學時期於英國修讀工程系,畢業後曾在德國的adidas總部擔任產品開發員,後來回港成立Above Blue Design工作室,從事產品設計。其後創辦自家品牌,全因3年多前的一次機緣巧合。當時June打算送一份獨一無二的禮物給男友,剛好在蘇州旅遊時遇到一班做雙面刺繡的工匠,眼見這門手藝非常獨特,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於是便靈機一觸,向當地工匠請教,製作出人生第一塊蝴蝶刺繡袋巾。色彩奪目的蝴蝶翅膀掛在心口上,象徵「You give me butterflies 」(你讓我心動)。

對從沒有接受過正規藝術教育的June而言,以設計袋巾賺錢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。「一開始只是興趣,完全沒有想過要用來做生意,但很多朋友看過後都說不錯,可以嘗試一下。」在身邊人鼓勵下,June嘗試將這些袋巾向外推廣,拍攝硬照、寫新聞稿,全部一腳踢,後來更在連卡佛舉辦的「時尚新力量」(The Next New)設計比賽中獲勝,取得第一張訂單。「那時候我其實是膽粗粗報名,評審問我wholesale price是什麼我都不知道,但可能這類東西大家沒有見過,有興趣了解,之後贏了比賽我才慢慢從頭學起。」當時June一口氣製作了50件不同款式的蝴蝶袋巾,3個月已回本,其後在政府資助下,更有幸前往巴黎、日本、米蘭等地推銷,加上傳媒報道,愈來愈多人認識Novel Fineries,一直順利經營至今。

傳統工藝結合現代時尚設計

June喜歡設計,同時熱中探索世界,一有時間就會四出旅遊尋找靈感。除了蘇州雙面繡的蝴蝶袋巾,品牌還有其他以不同地方傳統工藝製成的飾物。例如Obi Bow系列bow tie,利用日本舊有和服布料,由當地和服大師模仿女性和服腰帶結綁製而成,精緻的彩繪暗花圖案,洋溢日本傳統的美藝氣息;另一個名為Gorget的頸飾系列,以中世紀戰爭時期保護喉嚨和胸口的護喉甲為靈感,每件作品均採用丹麥哥本哈根的膠珠和日本的玻璃珠,並由印度的工藝匠人花上50小時串製而成。「我喜歡做些與別不同的accessories。戒指、手鏈、髮夾之類我自己很少用,反而做這些『騎騎呢呢』的東西我會比較ok。」June笑道。這樣與別不同的設計概念,反映她喜歡發掘新事物的個性。

正因為產品夠特別,不用擔心被其他品牌的設計取代。「很多大brand都有出類似的accessories,但好像蝴蝶袋巾就比較少有,而且這種人手刺繡技術都replicate(複製)不到」。June的最終目標,是繼續沿用和發掘世界各地的傳統工藝技術,結合現代時尚的設計,讓它們能傳承下去。雖然每件產品都是人手製作,價格相對較高,但作品買賣背後,也是June為培育下一代工藝師而出一分力。「我們每件袋巾有30%利潤會捐到蘇州,讓當地刺繡師培訓年輕徒弟,讓這個傳統可以carry on。」
研發新布料 有助設計產品

品牌至今成立近4年,June邊做邊學,認為經營生意全靠一種gut feeling。「以前光做產品設計的時候我只需要please客人,很多事情都不用想,但在Novel我不能只做自己認為好看的product,還要考慮savings、回本等問題,風險大很多。」即使如此,創業始終需要嘗試,不肯踏出第一步就注定不會成功。「要試(研發新產品)不要緊,但要試得廉宜,fail一定會有,但不能只顧一味衝而浪費金錢。」
至於來年計劃,June表示會與不同公司合作,在品牌推銷以外,亦會專注研發新布料,以助設計產品之用。
文/ Angel Hong
編輯/梁小玲
查詢:Novel Fineries novelfinerie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