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地方是我們一踏足,就已感覺到似曾相識,大澳予我們就有這種曾到此一遊的印象,景色既熟悉又陌生;我們來到這個有着千年歷史的古老漁村,在這個東方威尼斯小城腳下有小船穿梭,彎身走進建於水上的小棚屋,看家家開坎烹煮海鮮的鮮香;我們陶醉在斜陽伴晚煙如詩如畫的景致,一直待到藍色夜幕從海平線上悄悄地降臨。


水鄉人家的棚屋美景

香港這個繁華的大城市,五十年前原來還不過是一個漁村港灣,今天要尋回漁港的印象,就只有來到遠離城市的大澳,大澳之名源於這裏有河道相隔的「大澳島」,早在一千年前,大澳島已是大嶼山的四大鄉鎮之一。這裏空氣中飄着地道蝦膏、鹹魚的氣息,而最令遊人驚奇的是好像走進了老照片當中,眼前仍然是百年以前海邊佈滿漁村棚屋的景象。

大澳之名源於這裏有河道相隔的「大澳島」,其中北宋官立鹽場「海南柵」即設於此;時至十六世紀,佛朗機人(今葡萄牙人)抵達東方佔領着大澳作補給據點,到今天就只留下大澳這個名字。

水鄉棚屋是香港著名的日落景色之一,看着變幻的藍天與藍海逐漸連成一線,整個漁村朧罩在深邃海藍寶石般清澈的夜色中;我們走進傳統的棚屋, 裏面仍然依據着百年前的老式樣,將半圓拱形頂的屋子分作三進,一進為客廳、二進安放神壇、三進才是睡房。看看這裏的歷史介紹,蜑家人世代在大澳以捕魚為業,最早的棚屋不過是將舊魚船反轉作屋頂,用竹竿支撐起來作岸上居所,上邊以葵葉、木塊、杉板搭建遮風擋雨,底下建一個高台以避免潮汐漲退,木柱要用上最堅硬的坤甸木方才可抵受經年累月的風雨潮浪。

地道茶座的美食風情

十六世紀末大澳發展成為一個大漁村,先後興建了天后廟、關帝廟、楊侯廟及洪聖廟,這裏成了一條繁盛的蜑家人村落,1960 年代最興盛時期更加聚集有多達二千艘漁船。

穿過大澳縱橫交錯的水道橋樑,這裏原有86年歷史以手拉繩索渡河的橫水渡,20 年前由村民自建一條吊橋取代,橋樑下邊是鹹淡水交匯的淺灘,是最適合紅樹林生長,白鷺在海濱悠然飛翔、招潮蟹和彈塗魚在泥灘上生氣勃勃,喜愛自然生態的旅人,絕對可在這裏找到漁村與大自然共融的生活。

我們乘漁民駕着的小漁船出海,穿梭欣賞縱橫的水道與棚屋,再駛出遠一點的海面,運氣好的話可看到粉紅色中華白海豚在海面騰躍的奇景。

回到河岸,看湛藍的夜色四合,地道的攤販點起了盞盞小黃燈,引領遊人品嚐漁民親手製作的雞屎藤茶果、山水豆腐花、鳳凰山紫貝天葵茶,街邊有炭燒魷魚乾、炭燒雞蛋仔與沙翁。我們選了河岸旁邊一家掛着三盞燈的棚屋茶座坐下來,店主人說這三盞燈代表了父母、老師與身邊人,用這燈來感恩別人照耀過自己的人生;我們品嚐這裏自家烤焗的手打魚餅、還有冰冰的藍莓芝士蛋糕,體驗一下水鄉慢活;店主人看着棚屋四周的藍色景象,跟我們說起看過法國、瑞士、英國的日落,卻怎也比不上這故鄉的景色。

漁村的時光走得特別慢,殖民地時代古典的警署變成了文物酒店、金字頂村屋變成了文物探知館,漁村保留下棚屋與鹽田生活的一鱗半爪,其實已是整個香港開埠初期生活的縮影,在這裏正好可以回溯一下往昔的腳步到底是如何走過來。

Contributed Writer: Grass Cho
Contributed Photographer: Romain Jacquet-Lagrèze
Location: Triple Lanterns Cafe

探索香港日與夜之間的藍色時刻

添馬公園內有難得一見的夢幻奇景,一直是城市中保守着的一個小秘密,唯有日頭褪盡,夜色初上的藍色時刻,站到打磨光滑倒映夜空的長凳,才可看到此刻奇景。四邊是城中商廈散發出藍寶石般的璨亮光芒,就像身邊的她佩戴着江詩丹頓Overseas小型號鑲鑽腕錶一般亮麗無比; 這時看看我的Overseas世界時間腕錶,可即時看到地球上另外兩個美麗的「天空之鏡」,澳洲鹽之沙漠此刻幾多點?玻利維亞鹽湖又是什麼時光?而最重要還是此刻當下,萬籟俱寂,我們幸福地感受到猶如置身「天空之鏡」的奇妙幻境當中!

Photographer

Romain Jacquet-Lagrèze
居於香港的法籍攝影師Romain,去年出版的The Blue Moment攝影集完全捕捉了香港日與夜之間城市那種超現實的藍調。其攝影作品曾在歐洲及亞洲展出並先後刊登於 The Guardian、National Geographic、CNN、Wall Street Journal等媒體。